甜在心 白糖幻化的傳統甜食

by Shu Fu

天真甜、戀愛甜、善良甜⋯⋯甜蜜的滋味總是帶來美好愉悅的感覺。吃甜,總能獲得心情的慰藉。古早味的台式甜食裡,經常有一種簡單,但絕不馬虎的專一。少少幾樣材料,加上糖的變體,就讓人迷上。

糖的使用自然有所分別:黑糖、紅糖、白糖、冰糖,因為精煉度不同,各有其不同的色香味與特性,依照不同甜點的風味需求而有不同的應用。白糖精度高、甜味純粹,許多傳統點心即選用白糖,經發酵、烘烤、油炸、熬煮而成,作為甜食的甜蜜基底。

例如傳統糕仔(ko-á,糕點)所使用的「還糖」須經熬煮與長期靜置,火候與時間直接影響糕仔的口感,深富功夫與學問;糯米經油炸後裹上白糖粉而成的白糖粿,是南部的古早味街頭點心,是許多在地人幸福的兒時回憶;被稱作「糖鼓燒餅」或「蟹殼黃」的甜酥餅,酥脆香甜,常見於傳統早點店或以往眷村所在的舊城區;當然不可少,以糖水為靈魂的刨冰,如今往往多見店家使用黑糖或二砂熬煮,但仍有少部分店家選用甜度較高的白糖水,搭配自家嚴選的配料,有自己對冰品風味的哲學。

漫步舊城老市鎮,吃點由白糖幻化的古早味甜頭,自有一種老派的意趣,滋味點滴在心頭。

攝影 © 王士豪

向傳統致敬 時間釀的糖

糕餅,在傳統婚慶禮俗中扮演重要的角色。隨著傳統儀式的式微,糕點也卸下以往的象徵性,逐漸轉為常民的日常點心與伴手禮。在糕點製作逐漸由機器取代人手的今日,依舊堅持品質、講究古法者,格外令人珍惜。

藏身嘉義朴子第一市場內的「台菓子工作室」雖無百年資歷,卻復刻出傳統糕仔的好滋味。原本即從事糕餅業的吳文琮,有感於老味道可能面臨失傳,遂考究古法、至全台老糕餅鋪見習,鑽研使用「還糖」製作的糕仔。

「還糖」,以白糖混和麥芽糖,先在大鼎內熬煮成稠狀後,再進行靜置。冷卻後的乳白色糖體堅硬如磚,靜置兩個月後開始逐漸分層,並隨著時間還原成稠狀,甜味也跟著收斂。而唯有靜置一年以上的還糖,才能成為製作糕仔最完美的關鍵原料。

吳老闆說,如今許多即便是老字號的店家,也改用油替代還糖。然而那樣的糕仔放入口中,卻不易化開,口感與風味皆有明顯的差異。唯有經過時間的藝術,方能造就糕仔入口即化的細緻口感。

除了綠豆糕、桂花糕,吳老闆也運用水果開發出柿霜桂圓糕、烏梅糕、百香果糕等口味,用傳統的飲食工藝結合在地天然食材,定義「台式菓子」的新風貌。


台菓子工作室

嘉義縣朴子市開元路第一市場內,9:00~18:00

攝影 © 王士豪

溫潤冰甜 舊城的百年清雅

攤車倚著老樹,騎樓擺起木桌椅,牆上寫著四菓冰、三樣冰、四神冰等簡單的名目,至今已是百年菜單。

第三代老闆王文宏從擺放在透明玻璃小櫃中的幾個白盤裡,分別將百合、薏仁、膨大海、洋菜和綠豆舀進手中的那只青花老瓷碗,再端到古董刨冰機下,盛接雪片般的細冰。最後,他打開棕色罈罐的蓋子,從內拉起一杓白糖水淋下,靠上一支尺度剛好的小湯匙。

這碗獨步全台的「四神冰」,以中藥材作料,清雅涼爽不膩口。名曰四神,但仔細算算,其實有5種料。原來是二戰時期,進口的膨大海一度斷貨,第一代老闆便以洋菜代替,後來直接保留下來,成為固定配料。

四季春強調天然食材,每一項冰料皆細心自備,堅守品質,且一定要使用不帶特殊風味的白糖水,才不會影響食材的原味。

除了保留手搓圓仔粞(înn-á-tshè/înn-á-tshuè,糯米糰)、以拇指撥圓仔入鍋的手作老傳統之外,沉寂已久的「麵茶冰」也終於重出江湖。淺棕色的麵茶以豬油、紅蔥頭、芝麻和麵粉炒製,做工費時,香氣溫潤,佐冰入喉,牽引思念。四季春就像整座舊城的傳家寶,歷久而彌新。


四季春甜食店

台中市中區光復路108號,13:00~賣完為止

攝影 © 王士豪

油炸糯米香 街頭遇見幸福甜

淡黃橙的炸油裡,條狀的圓仔粞被小小的氣泡包圍,吱吱作響。迅速脹大後,用夾子夾起靜置瀝油,再移至一旁的白糖粉盒,或由白糖、芝麻、花生以黃金比例相混的粉盒內轉兩圈,套上紙袋。這是「白糖粿」,常見於嘉義以南的古早味街頭零食。外層酥甜,內在軟Q,從紙袋到齒間,就是與幸福最短的距離。

陳媽媽專售白糖粿與番薯椪已三十多年,從正義路搬到武慶三路,保持一貫的低調,簡單的美味來自真材實料,顧客則各個死忠。夫妻倆堅持每天早上浸泡糯米,再脫水製成圓仔粞。入鍋後則掌握著關鍵的油溫控制,呈現炸物最完美的狀態。裹上的純正白糖,帶著芝麻與花生的香氣。為了陳媽媽的白糖粿與番薯椪,我竟心生移居高雄的想望。


古早味蕃薯椪白糖粿

高雄市苓雅區武慶三路166號對面,14:30~19:00

攝影 © 王士豪

酥脆香甜 一曲舌間上的恰恰

油桶加工成的直桶烤爐,佇立在台中第五市場樂群街三角街口的店面內,相當醒目,中間燒著炭火,一個個酥餅覆滿芝麻,圍著熱源,隨著時間變得金黃香脆。

個頭圓圓,外殼硬鼓鼓的,形似蟹殼,而得名「蟹殼黃」的小酥餅,是源自蘇杭,而流行於上海的精緻小點心,戰後隨著軍民來到台灣,講究以老麵與炭火溫度等技術作出硬脆香酥的表層。

鄭家第一代最初在台北永康公園擺攤起家,再到永和經營店面,創業故事與一眾戰後移民同享時代的記憶。輾轉定居台中後,製餅手藝一路傳薪至第三代,落腳第五市場。

鄭記的蟹殼黃最初僅分鹹的青蔥與甜的芝麻,為了配合本省人喜歡吃甜,才又增加了白糖的口味。一口接一口,齒間蹦跳著酥香與甜蜜,心情跟著跳恰恰。


鄭記上海蟹殼黃碳烤小酥餅

台中市西區樂群街30號,9:00~18:30

You may also like

Leave a Comment